设为首页 | 邮箱登录 | 加入收藏

新闻中心

  • 中国古代的木作工具
  • 正大拍卖2023-07-16


| 明清家具研习社 |



把树木变成木器,人们用过哪些工具




鸿蒙初辟,人类就开始用智慧探索如何利用自然赋予的材料。一块石头,可变作砍砸刮削等等工具;一块木头,也可成为渔猎采集、遮风避雨的助力。


其实,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对木作工艺的探索有数十万年之久,云南江川甘棠箐的旧石器遗址中出土的木制品,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木制品。



从粗朴的木器开始,人们逐渐建立起了一个以木为地基和骨架的王国。宫殿楼阁、床榻椅凳......大木作和小木作工艺的进步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。


从树木到器物,古人到底做了哪些努力?


战国时期的《论语·梁惠王上》中就提到:“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”可见在战国时期,已经有人提出了保护木材资源的概念,也就是说,那时的人们已经十分擅长用“斧斤”(即各种斧子)收获木材。


新石器时期 石斧 南昌市博物馆藏


砍伐得到的木材首先会进行粗加工——解木,而木材的最终命运往往也就是从这一步开始注定。为了更好地裂解木材,人们会使用一种像凿的工具——镌,将其钉入木材使其从内部裂开。


据考古发现表明,东周以后木作工具已经比较完善,“其中用于粗加工的锯斧类,而用于细加工的斤削刮类,用于榫卯加工或雕刻的凿刀类”,但这些工具更多地是用于大木作建筑上。



而在众多的木作工具中,锯在木工工艺的发展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,因为锯可以实现对木材的横向切断和纵向分解。


但一直到唐初(最早的框锯形象出现于《清明上河图》中),因为框锯得以普及,用锯子解木的效率才大大提高,成品也更为精细,故而有学者认为,框锯的发明在我国古代木工技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


《清明上河图》中的框锯


解斫之后就是平木,即使木头表面变得光滑,这一工序使用到的工具主要是锛、削刀等。


唐宋时期,平推铇开始出现,到元明时期更是完全取代了以前使用的平木工具,明代还出现了线刨、坐刨等,此外工匠还不断革新着自己的刨削技术,如明代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中“巨者卧准露刃,持木抽削,名曰推刨,圆桶家使之”,使刨类工具成为了平木领域毋庸置疑的王者。


明万历本《鲁班经》中的刨


对于明式家具来说,刨类工具的发明与应用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。一方面,工匠能更省力地对木料进行细致处理,甚至能加工质地较硬的优质硬木,另一方面,明式家具中细腻繁复的线脚其实正是用线脚刨制作而成。



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木器加工工具,主要针对于较小木件的加工,即穿剔工具,包括锥、凿、钻等等。虽然从加工对象来看,它们属于比较精细的小木作,但它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。


中国第五大发明榫卯技术,主要依靠的就是穿剔工具,而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上都凿卯带榫。


河姆渡文化榫卯出土实物


榫卯即榫和卯,凸出部分叫榫(或叫榫头),凹进部分叫卯(或叫榫眼、榫槽)。从鲁班发明的燕尾榫到明榫、暗榫、长短榫、格角榫、套榫、夹头榫、插肩榫等不断涌现的新榫卯,其种类可以说是多不胜数。


对于家具来说,榫卯就意味着结构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如果没有穿剔工具,人们就只能通过捆扎、胶粘、金属钉等方式使家具部件结合,而这些方式往往都难以兼顾艺术性和实用性。榫卯是中式家具独秀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根基。



此外,穿剔工具还能帮助工匠对木材进行雕刻装饰,圆雕、浮雕、透雕,莫不需要穿剔工具的辅助。木上雕花,可不像纸上笔墨一般随手即成,其间辛苦,往往耗费数十年功力。


除了处理木材的工具外,工匠往往还有一些辅助加工的工具,比如测量工具。据《营造法式》记载,规矩准绳是基本的测量工具。


“圆者中规,方者中矩。”无规矩不成方圆,而方与圆两种基础几何图形,也是木作造型的基础元素。方圆背后,还包含着曲直,这是线条艺术的根基。


唐 伏羲女娲图绢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

(手中所持分别为规和矩)


规在春秋时期已经常用,而矩后来变成了更好用的曲尺。在木作行当中,还有木工尺、鲁班尺等等尺类工具辅助工匠画线,以提升加工精度。



准绳则是用来测距和定平直的,《营造法式》中也记载了它的用法:“各垂绳坠下于地”,“施墨线一道,垂绳坠下地面自平”。


明代《三才图会》中还有另一种测量定平工具——墨斗,它的造型已经和如今南方常用的板柄式墨斗颇为相近,可见墨斗在明代时已基本定型且投入使用。


《鲁班经》中的墨斗


*参考文献:熊宜《苏式建筑木作技艺对明式家具的影响研究》

-  END  -


提示】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,如有转载,请说明出处


www.ozyo.cn链接链接四影虎象1515mc链接链接链接链接